東莞產業轉型 38歲的陜西漢子戴朝智,看護著一人多高的自動包裝機,機械手臂靈巧地將一摞重達幾十斤的規格800×800瓷磚打包,由碼垛打托機器人壘起來,工友開動叉車將其運走。7年前他作為“重勞力”被招進唯美集團,日搬運數十噸成品的勞動強度,現在被這個150萬元引進的龐然大物取代了。 同線有的工友不愿跟這個大機器打交道,分流到清遠和江西豐城新廠區繼續做人力搬運;而他硬是把機器給摸熟了,不但活兒輕松,減員后平均到個人的工資還提高了。馬可波羅瓷磚所在的唯美陶瓷2007年以來投入資金2億多元,階段性完成“機器換人”的生產轉型,節約用工2200人。這只是東莞這座制造業名城,在經濟轉型上的一個縮影。 人與機器的艱難磨合 “招工難成了年年例牌,原來一千五六的普工工資現在漲到三四千,倉庫搬運工每天搬運100噸-150噸,包裝崗位也要搬運四五十噸,工資開到8000多都鮮有年輕人愿意做。”馬可波羅瓷磚所在的唯美陶瓷制造中心總經理鐘偉強說,“人口紅利結束”以及“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各種因素夾擊,企業減員增效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候。 唯美的“機器換人”試驗則開始于這種危機來臨之前。 也是戴朝智入廠的同一年,2007年,唯美董事長黃建平去國外考察了一圈,驚嘆于西方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線,回來就花400多萬引進了七八臺自動化設備,卻遭遇部分中層的反對。 “一臺機少則十幾萬,多則五六十萬,就減幾個人劃不來。”當時生產車間主任也有此微詞。更困難的是,像戴朝智這樣的工人有的不想,有的不懂怎么操作機器:“我渾身是勁,這么一抬、一搬就搞定的事情,怎么要那么麻煩來操作呢?” 鐘偉強說剛啟用新生產線那會,“老卡”,嚴重時不得不停線檢修,瓷磚廠的窯爐24小時運轉不能停,空窯運行一分鐘就是5000多塊的能源和設備維護成本。三番五次下來,工人都從“全自動”打回“全部要自己動”的原始狀態,機器就這么閑置下來,不到一年時間不得不拆掉,400多萬的機器就被打入“冷宮”。 轉型就這么停頓了幾個月。董事長黃建平召集管理人員開會,總結改革失敗也有機器本身的原因,敲定引進更為先進的一批機器,并且強制讓工人參與學習。鐘偉強說:“國外只是賣機器給我們,很多技術還設置壁壘,只能靠自己人去攻克。”經過幾年的投入改造,唯美生產線從原材料預制,到沖壓、燒窯、印花、檢測、打包,不同車間以傳輸帶連接起來,瓷磚出品一氣呵成,空窯率由以前的每線每月約32小時降到現在的3個小時左右,設備檢測費用也減少了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