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2021上半年,廣東陶企經歷了火爆的生產局面,“缺貨”成為高頻熱詞,去陶瓷企業走一圈,幾乎家家都說“缺貨”——瓷磚缺貨,巖板也缺貨,陶瓷廠家缺貨,客戶催著要貨。很多廠家稱“訂單至少都排到了一兩個月以后”。 有貼牌商告訴《陶瓷信息》,上半年在廣東產區找工廠貼牌特別難,少則排隊等一個月,多則等兩個月,花色復雜的訂單不接,出貨量小、和工廠關系不夠牢固的慢慢等…… 6月中旬,有陶瓷廠表示:“我們工廠的訂單排到了8月份,每天都在熱火朝天地趕訂單。”還有陶瓷廠說,以前是我們幫別人貼牌,但今年因為排產緊張,我們到處找工廠貼牌。 總而言之,就是排產緊張、供不應求,但去到終端市場走一遭,經銷商又都說生意冷清、人流稀疏,瓷磚都賣到哪去了?廣東產區今年上半年為什么到處“缺貨”,《陶瓷信息》通過走訪大量陶瓷企業及貼牌商,總結出三大原因。 原因一 2020年廣東退出217條線 產能急劇萎縮9億㎡ 上半年廣東“缺貨”的原因之一,或許與產能的急劇萎縮密不可分——在2020短短一年時間內退出217條生產線、超9億㎡年產能,堪稱“陶業近十年最大規模退出潮”。 據廣東省政府新聞辦5月26日發布的數據:廣東污染防治攻堅戰部署的894條建筑陶瓷生產線,截至2021年4月底,已拆除105條,永久停產112條,在用677條,已經全面通天然氣的有664條。 換而言之,2020年以來,廣東省掀起的這場“全國史上最大規模煤改氣”,直接導致217條生產線拆除、關停。官方發布的這一數據,與2020年《陶瓷信息》“陶業長征”調查的數據基本一致(細微差異在于產品分類、統計口徑),其精準度毋庸置疑。 
據《陶瓷信息》統計,在2020開年,廣東省“動真格”推動“煤改氣”之前,全省大致有900條生產線,其中肇慶260條、清遠160條、江門129條、佛山約260條…… 而在全面完成“煤改氣”之后,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肇慶關停退出55條線、清遠關停40多條線、佛山符合清潔能源補助條件的有185條線(退出約70條)……合計退出的生產線數量相當于廣東省的24%、全國的8%;廣東建陶天然氣使用率,亦從2019年底的不到5%,飆升至82.2%。 217條生產線是什么概念?數量相當于1.32個高安(165條線)、2.4個夾江(89條線)、2.7個淄博(80條線)…… 如果以廣東省平均單線日產能1.37萬平方米折算,這217條線的年產能,更是達到了驚人的9.2億平方米,超過了全國最大縣級陶瓷產區——江西高安(8.78億平方米),與福建泉州(晉江+南安)的產能相當,亦超過了山東全省(7.68億平方米)。 如此龐大的生產線數量及產能規模在短時間內關停、退出,一定程度上造成廣東產能供應緊張的“熱銷”局面。 原因二 氣荒、高氣價、成本暴漲、限電 致很多生產線限產、減產…… 產能大幅縮減的同時,保留下來的生產線也因客觀原因,很難保證全部正常生產。自去年11月份至今,天然氣價格高企、氣荒(限制用氣)、原材料成本暴漲、限電等諸多因素,讓廣東很多生產線停產、減產…… 2020年11-12月,廣東清遠就先后因國內氣價暴漲、LNG供應緊張引起的限制用氣事件,導致多家陶企被迫限產多日。與此同時,供氣管道氣壓過大、施工挖壞管道等亦曾引發停氣,導致企業正常生產受到影響。 此外,2020年末,受“煤改氣”影響,全廣東都出現LNG供應緊張的問題,因氣化能力不足、氣價一路攀漲,致使很多生產線早早地就停窯。到了12月下旬,廣東LNG到貨價一度高達7200~7500元/噸,折算氣價超5元/m3(最高曾破“7”)。 氣價飆升、氣源不足,導致廣東,尤其是對LNG依賴度較高的產區,生產線提前大規模停產,即使正常生產的陶瓷企業,生產成本也居高不下。 
這一輪氣荒、高氣價,影響的不僅僅是廣東陶企,山東、福建等產區同樣受到嚴重沖擊。在福建泉州,去年12月底由于天然氣缺口較大,當地政府協調工業企業采取限產措施,導致南安22條陶瓷生產線被迫停產,晉江1/3生產線停產。山東產區亦因LNG價格一度超過6.4元/m3、管道天然氣價格漲至3元/m3以上,導致臨沂陶企被逼在12月底集中停窯。 總體來看,受疫情、煤改氣、高氣價等因素影響,2020年底全國不少陶瓷廠提前停窯檢修,停窯時間遠遠早于往年,以至于未能像往年一樣備有足夠的庫存,甚至年前不少訂單都未能如期交付。 而2021開年,原材料價格“全線”上漲,又影響了陶企的正常復產。在廣東省,有的產區開年氣價最高達到3.25元/m3,導致陶瓷廠大多3月15日以后才能出磚。 等到全面復產以后,煤炭、化工料、紙箱、用工等成本“漲”聲一片,陶企生產再次迎來巨大的挑戰。生產成本持續攀升、瓷磚價格卻很難同步上漲,對利潤、附加值較低的產品品類的正常生產帶來重大影響。 “剛來一波漲價潮,緊接著又是一波限電潮。”到了5月份,廣東肇慶、清遠、恩平、佛山等陶瓷產區陸續收到“錯峰用電”通知,并且不斷升級:從“開六停一”到“開五停二”,再到“開四停三”…… 
用電緊張、嚴格限電,讓很多陶瓷廠的正常生產再次受到影響,并不得不減產。同時,除了“錯峰用電”帶來的成本上漲外,天然氣氣價高企對陶瓷廠的影響也很大。到了6月份,廣東清遠、肇慶、恩平等陶瓷產區液化天然氣的價格大約是3.2元/m3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大概上漲了1元/m3,再次影響陶企正常生產。 原因三 疫情過后樓盤趕工期 工程、工地訂單集中爆發 值得注意的是,一邊是廠家排產緊張,一邊是經銷商普遍反映“終端沒生意”。有廣東陶企向《陶瓷信息》表示,今年70%的終端經銷商反映生意不好、市場疲軟,“我們的業務員去終端出差,反饋的信息也是建材市場人流稀少、生意冷清。” 生產端排產火爆,終端銷售卻冷冷清清,瓷磚都賣到哪去了? 據陶企分析,這種強烈的反差與疫情息息相關。2020年很多樓盤、工地的施工建設,因疫情而暫停,但是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由于國內疫情控制較好,很多樓盤的建設開始提速,全力趕工期,力爭按時交樓,刺激了工程訂單的增長。 
“這類工程訂單,不只是陶瓷企業對接的地產商,還有很多經銷商自己的工程訂單。沒有貨,經銷商也很著急。” 不僅僅是廣東產區,《陶瓷信息》從江西、山東等陶瓷產區獲悉,今年四五月份的排產緊張,亦主要是貼牌訂單及工地訂單發力。譬如,在山東淄博,今年“主動找上門”的省內外工地訂單明顯增多,刺激了仿古磚、內墻磚等品類的熱銷,成為淄博陶企應對當下淡季銷售的有力支撐。 但據多位行業人士預測,當前瓷磚產能嚴重過剩的現狀并未得到有效改變,整體上瓷磚市場仍舊是供大于求,特別是瓷磚品類的結構性過剩與缺貨尤為突出——暢銷的品類和花色缺貨,滯銷的品類和花色庫存積壓。事實上,從6月份開始,瓷磚銷售已呈轉淡之勢,預計廣東產區“排產緊張”的局面在今年下半年會發生改變。 (本文轉自陶瓷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