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倒逼制造業訂單回流中國,但不少行業的外貿從業者卻表示:“訂單量暴增,卻要倒貼賠款。” 當前背景下,陶瓷外貿與出口面臨怎樣的挑戰?近日,多位從事陶瓷出口貿易的行業人士向《陶瓷信息》表示,在能耗雙控、限電潮、原料與燃料價格“起飛”、海運費暴漲10倍等形勢下,陶瓷外貿也面臨巨大的挑戰——成本暴漲、產品價格卻很難上漲,利潤越攤越薄,面臨不敢接單、沒有新單可接的困境…… 出口平均單價連漲5年 卻抵消不了成本的猛漲 日前,海關總署發布相關陶瓷磚出口數據,2021年1~8月我國陶瓷磚出口額為26.65億美元。其中,8月我國陶瓷磚出口額為3.5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3.90億美元相比,下滑9.35%,而出口平均單價上漲至6.88美元/㎡。 從海關總署統計的相關數據來看,2015年以前,我國陶瓷磚出口平均單價從每平方米4.69美元增長到7.31美元。2016年以后,出現斷崖式下滑,2016年下跌29.69%。 2017年至2020年,盡管出口平均單價連續增長,分別是5.39美元/㎡、5.76美元/㎡、5.91美元/㎡與6.609美元/㎡,但依然不及2015年平均單價高。 
實際上,滲花磚、拋光磚以及拋釉磚類產品,很多出口的平均單價已經逼近生產成本。當時,以價格換取市場,是很多陶瓷出口企業迫于無奈的選擇。因為有出口退稅,從根本上來說,陶瓷磚出口還是有錢可賺。
但現在,海運漲價、原材料漲價、人力成本也漲,產品卻不能漲,讓陶瓷外貿人苦不堪言。本來就已經很難了,現在又來一個“限電停產。” “拉閘限電,即將沒貨給。”一位不愿具名的陶瓷外貿人如是說到,天然氣價格已漲至4.3元/㎡、煤炭到廠價也突破2200元/噸,不僅如此,生產用原材料價格的漲幅也是驚人。越來越高企的生產成本,導致陶瓷外貿人不敢接單。 
據《陶瓷信息》不完全統計,9月中下旬以來,在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全國陶瓷廠限電、缺氣大面積停產減產的背景下,陶瓷行業掀起一輪猛烈的瓷磚漲價潮。廣東、廣西、福建等約20個省份幾百家陶瓷廠集體發出漲價函,在10月1日前后同時漲價。 而陶瓷磚出口單價卻十分難漲,當前很多都是執行以前的單價,基本屬于虧本買賣。“更大的壓力是,全球經濟發展不景氣,客戶沒生意,我們就沒單可接!”有陶瓷外貿人士表示。 瓷磚出口利潤越攤越薄 天價倉位讓海外客戶止步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從去年6月到今年9月初,海運運費持續上漲,20英尺標準集裝箱貨柜從中國東部沿海港口到美國西海岸(簡稱“美西線”)的價格由1000美元上漲至10000美元,最高時曾達到過15000美元; 然而,近期“美西線”的海運費卻迎來跳水下跌。有報道稱,從寧波港、上海港發往美國西海岸的海運費價格大幅下跌,“3天跌去了3個月的漲幅”。“美西線”當前的海運費價格“應該是每標箱12000美元多一點,差不多是3個月前的價格”。 當然,海運費下跌主要看航線,美西線是在下跌,但其他航線同樣價格猛漲,發往中東的海運價格從300美元上漲至4500美元。 多位陶瓷外貿人透露,以20英尺集裝箱為例,其可裝27噸陶瓷磚,若是800×800mm規格的全拋釉,那么大概可以裝1075平方米。按當前的海運費來看,每平方米的海運費已經遠超陶瓷磚本身的單價。 “海運費暴漲、天價倉費用也讓海外客戶止步。”另一陶瓷外貿人說道,提前預定好的訂單出不了貨,只能積壓在倉庫,越堆越多,資金周轉都出現了困難。 商務部副部長任鴻斌此前也表示,近期調查顯示,中小外貿企業經營壓力不斷加大。主要面臨兩方面困難,一是海運運費居高不下,二是部分原材料價格仍在高位,中小外貿企業的利潤受到嚴重擠壓,面臨較大困難。 
陶瓷進出口企業同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據《陶瓷信息》了解,2017年廣佛兩地主營陶瓷磚進出口的貿易公司的毛利率普遍是3%-5%。而近兩年,受各種因素影響,不少陶瓷磚進出口的貿易公司破產倒閉。 一陶瓷貿易公司負責人分析指出,“陶瓷廠面臨生產成本的普遍上漲,陶瓷磚出口貿易利潤越攤越薄,薄得我們自己都難以相信。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得千萬百計穩住客戶。” 海外訂單荒,出口漲價難,海運費暴漲……在此嚴峻的背景下,不少陶瓷外貿人表示,“說不定我們會提前放假!” (文章轉自陶瓷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