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產能早已過剩,但一條又一條有別于傳統建陶產品的現代化綠色、智能生產線點火投產的消息還是不絕于耳。尤其是巖板的橫空而出,其生產線幾乎是一條比一條更先進、更綠色、更智能。 建陶行業的生產方式,正掀起一場以技術升級、裝備迭代、綠色智能為核心的工廠革命。 長期以來,建陶行業一直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長長的流水線上,諸多作業崗位總是需要通過人工操作來實現上下工序的銜接。近年來,隨著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單線用工數量正快速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臺臺自動化、智能化的機械裝備。除了上磚、下磚、打包、碼垛外,就連入庫也有了自動駕駛的叉車,還有智能倉庫。更有企業率先嘗試建立起智能制造大數據中心,通過一個個巨大的屏幕,生產線上所有運營數據全部實現動態顯示,而且自動監控、預警與調整,一個個智能化的綠色工廠正呼之欲出。 客觀地說,建陶行業的智能化水平遠低于以華為、聯想、富士康為代表的電子行業,也低于以徐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工程機械行業。長期以來,行業自動化水平一路狂飆,但離智能化還有很大的差距,許多所謂的智能化其實是企業炒作的一個概念。但是,隨著巖板賽道的切換以及新一輪全套生產線的大規模引進,陶瓷行業的智能化水平正快速提升,一大批綠色、智能示范工廠、示范生產線相繼建成,繼而推動整個行業的智能化水平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5年前,一條大線的用工數量普遍在100人以上,現在則降到了60人左右,行業最先進水平可以做到單線用工數量30人以下;5年前,多機一線成為行業標配,使得產能大幅提升,伴隨著數字化噴墨打印機的普及,許多生產線早已實現了同品類多花色的柔性生產。 雖然絕大部分陶企現在只實現了部分工序的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但這樣的硬骨頭正一塊一塊被AI、大數據、云計算等利器一點點地啃下。一條貫穿全工序、全產業鏈的數字鏈、價值鏈正快速形成。一些有遠見的陶瓷企業,開始投入重金,與華為、阿里等高科技企業合作,并引進大量互聯網人才,將企業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到企業戰略的高度,通過頂層規劃、架構設計,將企業組織、系統、流程、數據全部更新與再造,逐步實現全生產線、全車間、全工廠、全價值鏈的在線運營。 智能制造需要通過工業互聯網來實現。但工業互聯網不同于淘寶、京東、微信、抖音等消費互聯網,前者幾乎是贏者通吃,后者則需要按需定制。因此,陶瓷企業的智能化之路注定是一場艱苦的革命,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 智能工廠最終的目標不僅僅是減少用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是實現柔性生產,將客戶端、銷售端、供給端的數據與工廠連接起來,通過數據驅動來實現工廠的高效運轉。近段時間,江西、山東、福建等產區屢屢爆出各類產品缺貨、熱銷的消息。但真實的情況卻是,一方面銷售、經銷商天天喊缺貨,另一方面,工廠、經銷商的倉庫里堆滿了產品。 
建陶行業是一個多品類、多花色的行業,無論是廠家還是經銷商,其倉庫里長年累月總是堆積如山。如果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將這些倉庫的端口相互打通,那么將會極大地盤活這些庫存,通過共享倉儲資源來滿足訂單需求,減少庫存積壓,提高貨品的周轉率。 現代化的生產線,包括壓制、干燥、噴墨、燒成和分選、打包、入庫等環節,使得陶瓷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但硬件的智能化并不是完整的智能化。萬物互聯才是智能制造的底層技術與邏輯。因此,企業必須通過工業互聯網,將各類軟件、數據、平臺、端口進行無縫鏈接,通過數據的共享、循環和優化來驅動各個價值模塊的高效運轉,才能實現各個平臺的自適應與自決策,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 
幾年前,首臺自動碼垛的機械臂在陶瓷生產線應用的小視頻曾一夜之間刷爆微信朋友圈。現如今,在綠色化、智能化的生產線上,各類機器人、機械臂的應用場景比比皆是。而這樣的變化,正從一個個工序向一條條生產線、一個個車間、一座座工廠快速復制和蔓延。陶瓷行業這個曾經“傻大粗”的行業,其生產工廠正變得更復雜、更透明、更便捷。 未來的智能工廠,也許整個車間就像一個機器人,有自己的“眼睛”,可以采集數據,傳遞信息;有自己的“手腳”,可以實時操作,完成作業;有自己的“大腦”,可以匯總分析,優化決策,實現從研發、生產、供應、銷售到服務的全價值鏈智能化。 |